在歷代傳世的經典法帖當中,每一種書體都有許多傳之千年的法帖,比如楷書領域有著名的《化度寺碑》和《皇甫誕君碑》,被譽為“唐楷第一”。在行書領域,有著名的《集王圣教序》堪稱行書的教科書,也是中國書法史上最偉大的一件學書范本,而同樣,在草書領域,也有這樣的一件神帖,此作在中國書法史上有著“書中龍象”的稱謂。
這《十七帖》的名字的由來,并不是因為這件作品有17件字帖,而是因為起首的兩個字是“十七”的原因,此作總計有二十九件信札,乃是王羲之從公元347年到公元361年,這十四年間寫給他的好朋友周撫的信箋。據說唐太宗曾不惜重金購買了大量的王羲之真跡,同時也不惜巧取豪奪,將王羲之的法帖據為己有,到了貞觀十五年的時候,在內府當中所藏的王羲之法帖真跡總計有3000多幅。 這3000多件王羲之真跡有楷書也有行書草書,而負責鑒定和整理這些真跡的人就是大書法家褚遂良,在這3000卷當中,其中草書最精彩的一卷便是這件《十七帖》,被褚遂良排在了其中的第一位。 這件《十七帖》在中國書法史上有著極其重大的價值,全篇1166個字,基本都是常用字,后世學習草書卓有成就的人無不是從這件作品當中汲取營養而卓然成家的。 從書風的氣質與風格來看,王羲之之所以被譽為“書圣”,乃是因為他的作品沒有風格,或者說他的風格是“中正平和”的,這也是為什么后世學王羲之的人能夠充分在他的字法體系當中盡態其妍的一個原因。形成一種千人千面的面目。 相反來講,當代一些人學習“某楷”,習氣一養成,寫出來的字就會千人一面,與正統書法相去甚遠了。 |
|
來自: xianfengdui111 > 《書法繪畫中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