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tbody id="h9a4k"><pre id="h9a4k"></pre></tbody>
      <form id="h9a4k"><wbr id="h9a4k"></wbr></form>
      <tbody id="h9a4k"></tbody>
      分享

      老人不愿去養老院無奈發聲:七十歲之后,我每天都有改遺囑的沖動

       百萬碼字姬 2021-11-17

      我們公司有個八零后男同事,談到如何給父母養老的問題,他總是斬釘截鐵地說:

      “肯定是送養老院!我可伺候不了?!?/p>

      后來聽了一些關于這個同事的八卦,不禁讓人唏噓不已。

      同事是家里的獨生子,父母很大歲數才生下他,所以同事的父親今年已經70歲了。

      父親身體不好,前幾年還能到處走動,這幾年明顯不太能出門了。

      父親數次提出,希望同事能找個更輕松的工作。

      最好是只用做半天的,這樣每天能給他做做飯,幫他處理一下個人衛生什么的。

      同事一聽就不干了:

      “爸,你把現在的工作想得太簡單了吧?什么工作只需要做半天啊,天天請假?老板一個星期就把我開了?!?/p>

      父親提出:用他的養老金來補貼給兒子,換取兒子的照顧?

      而同事仍然不肯:

      “我不稀罕你那三千多的養老金。我自己能掙錢,我不可能為了照顧你,而放棄我自己的職業生涯?!?/strong>

      反正父子倆就是說不到一起去,一直這樣僵持著。

      據說他父親非常傷心,天天心情不好,跟親朋好友哭訴這個獨生子的不孝。

      可是我們這同事也很委屈:

      “我一直都建議他去養老院啊,而且我答應我掏錢,給他找最好的。

      他不去??!我有什么辦法?

      現在到處說我不養他,還說他要把遺產給別人,我也是醉了。

      我怎么沒養了?是他自己不肯接受的啊?!?/strong>

      現在大多數老人還是希望居家養老。

      去養老院,一是費用問題,太便宜的環境不行,生活不舒適,太貴的經濟上又承擔不起。

      二是,有孩子的老人如果去養老院生活,總會被認為是很凄涼的表現,這可能是同事父親不肯去的原因吧。

      環顧四周你不難發現一個現象:

      周圍很多家庭內部,父母和子女的矛盾總是很尖銳,而且不可調和,誰都不肯讓步。

      為什么會出現這種現象呢?

      主要有如下兩個原因。

      第一,父母對子女的期待過高,導致子女壓力很大,不愿面對。

      這幾年每到逢年過節,總會看到一些文章說:

      現在年輕人都不愿意回家了,年輕人遠在外地工作,父母都成了空巢老人,很可憐,很孤獨。

      這種文章通常是站在老年人的一邊,去抒發抱怨之情,但是你有沒有想過,為什么你的孩子不愿意回家呢?

      歸根結底,是因為大多數能力不足的年輕人,出生在一個能力不足的原生家庭。

      這屆年輕人,從小就被父母寄予厚望,希望孩子成龍成風,帶著全家階層躍遷。

      然而現實的世界哪有那么多順心如意?

      大多數人最后都是尋得一份普通的工作,普通的活著。

      平時自己在大城市,由于工作忙來忙去,反而沒時間想東想西的;

      一回家,面對父母殷切、又失望的眼神,任何人都會不好受,索性漸漸就更不想回家了。

      很多老年人為什么跟成年子女處不好關系,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

      子女不是不愛父母,而是父母讓他們感到窒息。

      在國人的字典里沒有“普通”二字,普通就意味著沒出息,沒有用。

      試想,誰愿意整天被這樣看待呢?

      第二,父母和子女之間沒有建立起除了血脈之外的情感紐帶。

      看過這樣一句話:

      “中國家庭里最缺乏的教育是【愛的教育】?!?/p>

      中國人常常講究含蓄內斂,不輕易開口表達愛、喜歡和關心。

      還有更糟糕的父母,在孩子小的時候對孩子非打即罵,控制干預,扭曲了孩子的心理,讓孩子心寒。

      正因為家庭里永遠都這種“表達愛”的教育,孩子也不會對父母表達愛和關心,因為從來沒有人教過他。

      其實很多人至今都沒看明白:

      體面而幸福的晚年,可以靠錢,靠社會地位,也可以靠子女。

      但最重要的,是靠【感情】。

      如果兩代人感情好,父慈子孝,不管這個家庭有錢沒錢,一家人都會很幸福,老人也會頤養天年。

      唯一靠譜的養老,是愛,是感情,是傳統,唯有“情”字是最牢靠的。

      但是現在部分父母的觀念落后,認為只要自己生了孩子,孩子就有對自己好的義務,其實這種觀點只是一廂情愿。

      成年子女給父母養老,分為兩種:

      一種是真心誠意地孝敬父母,關心父母的健康和心情,兩代人互相支持;

      另一種是給你盡到最基本的贍養義務,給你吃飽穿暖看病,其他的都不管。

      而現實就是:

      人人都想要第一種,但到最后卻悲哀地發現,自己活成了第二種。

      這也給現在的年輕父母一個提醒:

      孩子小的時候,不要仗著自己是父母就對孩子各種橫加控制、甚至打罵,不要把孩子當做你的“私有品”。

      每個人出生之后都是獨立的個體和靈魂,孩子是他自己,不是任何人的“延伸”。

      跟子女建立真正互相尊重、互相支持的關系,才是健康的親子關系。

      討論

      70歲之后去養老院生活,你認為是子女不孝的表現嗎?

      歡迎評論區分享。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熱點新聞
        類似文章 更多

        免费看 A片网站
        1. <tbody id="h9a4k"><pre id="h9a4k"></pre></tbody>
          <form id="h9a4k"><wbr id="h9a4k"></wbr></form>
          <tbody id="h9a4k"></tbod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