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的一天,時任中央政治局委員的李鐵映在午休讀報時,突然被報紙上的一篇文章吸引住了目光。 這篇文章報道的是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的一則消息:小葉丹尚有后人在世,在涼山讀高中,但家庭情況困難。 看完這篇文章后,李鐵映當即下令讓相關部門驗證該事件的真實性。當確認無誤后,他立即作出批示:將小葉丹后人中適齡的孩子都接到北京來上學。 此事過后,偶然間李鐵映又得知了一個情況:劉伯承元帥的后人,一直在打聽小葉丹后人的下落,只是一直沒有打聽到。 于是,在1995年的一天,在征得雙方同意的情況下,李鐵映下令:在人民大會堂擺三桌酒,安排劉伯承元帥的兒子劉太行和小葉丹的孫子沈建國見面。 那么小葉丹到底是什么人?為什么在看到他后人的消息后,中央委員會親自下令接到北京讀書?劉伯承元帥的后人為什么一直在打聽他后人的下落? 本期,秀說就帶大家走進那段塵封的歷史,其中既有一諾千金的兄弟情誼,也有在國家風雨飄搖之際的不改初心。 一:長征途中,紅軍陷入艱難局面1935年5月,正在長征途中艱難跋涉的中央紅軍,終于渡過了金沙江,暫時擺脫了國民黨軍隊的圍追堵截。 然而,恨不能將我軍消滅在萌芽中的國民黨反動派,始終沒有放棄的打算,仍然在后面緊追不舍。甚至在5月中旬,蔣介石親自飛抵昆明督戰,誓要將我中央紅軍一舉消滅。 國民黨反動派根據當時的形勢判斷,中央紅軍在渡過金沙江后,接下來應該是繼續北上,越過天險大渡河,和紅四方面軍會合。如果真讓中央紅軍做到了,那么再想消滅紅軍就會難上加難。 于是,蔣介石專門制定了一個作戰計劃:調集十幾萬軍隊,將中央紅軍徹底消滅在大渡河以南。 為了瓦解我紅軍軍心,國民黨反動派甚至派出大量飛機向地面撒宣傳單,宣稱:“前有大渡河,后有金沙江”、“共軍插翅也難逃”、“讓朱毛做第二個石達開”…… 當年太平天國的翼王石達開率領的隊伍,就是因為大渡河攔在前方難以渡河,最終才被清軍困死在大渡河畔。難道我軍真要步石達開的后塵? 國民黨反動派撒下的這些宣傳單,雖然低估了紅軍不畏艱難險阻的士氣,但確實也道出了紅軍面臨的艱難局面。 為了突破國民黨反動派的圍追堵截,黨中央專門召開了特別軍事會議,經討論研究,大家決定繼續北上,和紅四方面會合。為此,黨中央決定派出了一支先遣隊先行開路,由劉伯承和聶榮臻兩位將軍帶領。 之所以派出這兩位將軍,是因為他們都是四川人,對當地的風土人情和地形地貌都比較熟悉。 不久之后,劉伯承和聶榮臻帶領著先遣隊抵達了瀘沽一帶。當時擺在他們面前的道路有兩條:一條是東路,由西昌到雅安的大路;另一條是西路,經冕寧大橋通往大渡河安順場渡口的崎嶇山路。 這兩條路各有利弊:通往雅安的東路雖然更為便利,但國民黨反動派已經安排了主要兵力防守,我軍想要過去就要和國民黨反動派正面作戰;通往安順場渡口的西路雖然沒有國民黨軍隊設置的層層哨卡,也更利于隱蔽,但這條路卻必須通過彝族聚居區,然而彝族向來和漢人關系不佳,很有可能發生沖突。 面對這兩個艱難的選項,劉伯承和聶榮臻反復研究、權衡利弊后,決定還是選擇西路。畢竟,比起國民黨反動派對紅軍的敵對,彝族人民反倒有可能成為紅軍的朋友。 對此,劉伯承和聶榮臻也向黨中央做了匯報。黨中央商議后,也認可了他們的選擇。同時,毛主席對于這次特殊的軍事行動也作出了批示:
毛主席的這一批示,和劉伯承的想法可謂是不謀而合。在臨出發前的動員大會上,劉伯承專門提醒了手下的戰士幾條注意事項: 一、彝族人民對漢人的疑忌,是因為反動統治階級的壓迫; 二、雖然彝族人民敵視漢人,而且族人幾乎個個都會打槍射箭,但他們和國民黨軍隊不同,也絕不會聽命蔣介石; 三、沒有我和聶政委的命令,誰也不能開槍。 而最終的事實也證明,毛主席和劉伯承在這件事上的堅持和決策,是多么的高明。 二:彝海結盟劉伯承和聶榮臻率領著先遣隊到達彝區后,起初確實遇到了很多麻煩。 當先遣隊剛到一處名叫喇嘛房的地方時,就被當地的彝民堵住了去路,要“買路錢”。為了團結彝族人民,雖然當時我軍本身處境就很艱難,但依舊將彝民要求的“買路錢”如數奉上。 然而即便如此,路上依舊麻煩不斷,因為當地彝民有很多部族,即便給了其中一些“買路錢”,其他的部族也是不認可的。 所以在接下來繼續前行探查的路途中,不時就有從森林里射出的冷槍冷箭,讓我軍戰士負傷。甚至還有一些戰士被彝族武裝搶劫,不僅渡河器材被一搶而空,就是衣服都被搶走了,只能赤身退回駐地。 但就是在這種情況下,我軍戰士依舊牢記毛主席和劉伯承的指示,嚴守紀律,沒有開一槍還擊。 正當我軍前進之路陷入僵局之際,有一個彝族部落的首領也得到了紅軍就在附近的消息。 這個彝族部落就是彝族黑彝果基家支,這位首領正是小葉丹。 因為國民黨反動派的壓迫,小葉丹對于漢人并沒有什么好感。所以當他聽到有一支漢人軍隊在自己部落不遠的地方時,就開始琢磨:這些人到底是來干什么的,居然敢來彝區撒野? 于是,小葉丹當即派人去打聽情況。 很快,探子就回來匯報情況。只是探子匯報的情況,讓小葉丹一時間也拿不定主意,是打還是不打。因為據探子回報: 雖然這支隊伍來了以后,沿路的老百姓都被嚇得躲進了山里。但這支隊伍本身卻很簡樸,尤其和國民黨軍隊相比,紀律很嚴明,完全沒有騷擾當地百姓。即便很多百姓都躲進山里家里沒人,這支隊伍想借米、借水的時候,還是會留下錢在百姓家門口。 不僅如此,面對當地一些彝族部落的襲擊,這支部隊硬是沒開一槍。 這些情況,讓小葉丹不由得對這支突如其來的部隊產生了好奇。為了更深入地了解這支部隊的目的,他又派出了管家沙瑪爾格去打聽情況。 沙瑪爾格精通漢語,和漢人經常打交道,對漢人沒什么偏見。 和我軍將士見面以后,沙瑪爾格也知道了紅軍是一支為受壓迫的窮苦老百姓打天下的隊伍,而這次紅軍來到彝區的目的也只是借道北上而已,并不想和當地的彝族人民起沖突。 從我軍此前的作風上看,沙瑪爾格也認可了我軍。于是,為了幫我軍順利北上通過彝區,沙瑪爾格給我軍提了個誠懇的建議:貴軍若是真的想要安全通過彝族聚居區,就必須贏得我們彝族百姓的信任,要贏得我們的信任,最好的辦法就是與我們的統領結拜為兄弟。 彝族人民素來重情重義,結拜以后就是他們的自己人,他們會無條件支持。 劉伯承從此前打聽的情況中,對小葉丹也早有耳聞,知道他做事公道、講信用、識大義,在當地很有威望。所以面對沙瑪爾格的建議,他欣然答應。 返回部落以后,沙瑪爾格將自己在紅軍隊伍的所見所聞,都向小葉丹作了匯報,同時也提到了結拜的事情。 不過對于結拜這件事,小葉丹也有自己的顧慮。一方面他自小就經常聽部落里的老人說“漢人是靠不住的”;另一方面,他也要為自己領導的部落百姓負責。 這個時候,又是沙瑪爾格站了出來,他果斷地說道:“我以我的人頭擔保,如果有問題或者對我彝族百姓有絲毫不利,我愿以命謝罪?!?/p> 小葉丹和沙瑪爾格從小一起長大,親如兄弟。見沙瑪爾格都這么說了,小葉丹也松了口,答應先和劉伯承見一面再說。 初見劉伯承的時候,小葉丹還以為劉伯承就和過去的漢人大官一樣,就要行磕頭大禮。但還沒等小葉丹跪下去,劉伯承就趕忙扶起了他,并微笑著說:“我們是兄弟,大家是平等的,不興這套。” 這番話,讓小葉丹對紅軍這支隊伍有了全新的認識。 而在接下里的交談中,從劉伯承的口中,小葉丹也對我黨我軍有了更深入細致的了解。最終,小葉丹決定在彝海邊上,和劉伯承結拜,和我軍結盟。 1935年5月22日,歃血盟誓儀式在彝海邊舉行。按照彝族的習慣,殺雞取血是最高的結盟規格。 當時大家都沒有帶酒和酒杯,劉伯承見狀,就從身邊的警衛員皮帶上解下兩個搪瓷缸,從彝海中舀了兩杯水,以水代酒。小葉丹則派手下將雞血分別滴入兩個搪瓷缸。 兩人各自端了一個搪瓷缸,面朝彝海并肩跪下。因為劉伯承年齡稍長一些,小葉丹就讓他先喝,緊接著自己也一飲而盡。 就這樣,彝海結盟順利達成。為了表達誠意,劉伯承將隨身佩戴多年的手槍親手送給了小葉丹,而小葉丹也投桃報李,將自己心愛的坐騎大騾子回贈給了劉伯承。 當晚,劉伯承特意設宴招待了小葉丹及其族人。席間,劉伯承代表紅軍,將一面寫著“中國夷(彝)民紅軍沽雞(果基)支隊”的紅旗授予小葉丹,并任命他為支隊長。 劉伯承語重心長地說道:“……我們還會再打回來,彝族以后要自己管理自己,不再受其他人的欺壓。” 劉伯承的這番話,就是我黨我軍的承諾。而事實證明,我黨一諾千金,如今的涼山,早已建立起彝族自治區,我黨兌現了彝族人民“自己管理自己”的諾言。 次日一早,在小葉丹的護送下,劉伯承率領著先遣軍繼續北上。經過一天一夜的急行軍,終于順利通過了彝族聚居區。 分別之際,劉伯承一再感謝小葉丹,并說道:“……我們的主力部隊就在后面,拜托兄弟一定把他們順利送出彝族聚居區。我們走后,紅軍的旗幟需要你們繼續扛下去,日后形勢穩定了,我劉伯承再回來和你一起喝酒。” 而小葉丹也沒有辜負劉伯承的囑托,在紅軍主力到達彝族聚居區后,他全力組織自己的部落和附近部落,將紅軍主力全部安全送了出去。 而這,也讓我紅軍主力在國民黨反動派反應過來之前,抵達了安順場渡口,最終順利強渡大渡河。 后來,回憶彝海結盟的時候,劉伯承曾直言:“假如當時與小葉丹的結盟延遲三天,或者結盟失敗,國民黨調往大渡河的重兵就會部署到位,石達開的覆轍我們會重蹈。” 三:小葉丹用生命踐行承諾護送紅軍主力順利離開后,小葉丹算是完成了劉伯承的第一項囑托。而他,也沒有忘記劉伯承的第二項囑托:扛起紅軍革命大旗。 此后,小葉丹聯合多個彝族部落,開展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斗爭,一直持續了數年。 直到1941年,由于敵我雙方實力懸殊,小葉丹的處境越來越危險。當時國民黨反動派嚴令小葉丹交出“中國夷(彝)民紅軍沽雞(果基)支隊”隊旗。 如果交出去,小葉丹或許就能活。但面對這樣的抉擇,小葉丹義無反顧地選擇了拒絕。 被捕前,小葉丹將珍藏的隊旗交給了妻子保管,并囑咐她:“只有共產黨、紅軍講民族平等,把我們彝人當人看。這樣有信有義的軍隊一定會回來的,劉伯承這樣有信有義的大人物是不會騙人的。萬一我死了,你們一定要保護好這面旗幟,將來交給劉司令員。” 1942年6月18日,小葉丹遇害身亡,年僅49歲。 四:劉伯承苦尋小葉丹后人1950年春天,梁文英奉命帶領部隊解放西昌。時任司令員的劉伯承得知此消息后,專門囑咐梁文英,到了西昌后第一任務就是找到小葉丹。 此時的劉伯承和我黨都還不知道小葉丹已經犧牲,還為他準備好了西南軍政委員會的工作崗位,就等找到他后就任。 然而,讓劉伯承沒想到的是。這一次,他沒有等來和好兄弟小葉丹的團聚時刻,卻等來了小葉丹已經犧牲的消息,甚至他還被告知小葉丹的后人也已經去世。 劉伯承乍聽到這一消息,悲傷萬分,但他始終不愿相信小葉丹的后人也離世了。于是此后的很多年,他都一直在尋找小葉丹的后人,哪怕是晚年身體不好的時候,他也多次派自己的兒子前往涼山尋找小葉丹的后人。 遺憾的是,直到劉伯承元帥去世,他都沒有打探到小葉丹后人的下落。 好在1993年李鐵映委員無意間看到了小葉丹后人的報道,這也就有了本文開頭劉伯承元帥后人劉太行和小葉丹后人沈建國的見面。 相信說到這里,大家也就明白了:為什么在看到小葉丹后人的消息后,李鐵映委員會親自下令接到北京讀書。為什么劉伯承元帥的后人一直在打聽小葉丹后人的下落。 1995年的見面之后,劉伯承元帥和小葉丹的友誼,在后人之間得以延續,基本上每年他們都會見面,劉太行也經常去涼山看望沈建國。相信劉帥和小葉丹在天之靈得知此事,也當感欣慰。 謹以此文,紀念劉伯承元帥和小葉丹,雖萍水相逢卻情義非凡的兄弟之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