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3年,石達開率領著殘部,在清兵的圍追堵截下,來到了大渡河一帶,準備由小道突圍。
然而,在當地彝族以及大渡河漲水的情況下,石達開被困在了大渡河地區,最終被捕。
1935年,長征途中,劉伯承率領的紅四軍遭遇了同樣的處境,然而,紅軍卻得以順利突圍。
這一切,都得歸功于一個叫小葉丹的彝族首領,他與劉伯承歃血為盟,結為異姓兄弟,不僅幫助紅軍穿越了彝族地區,還加入了革命部隊。
然而,正是此事,后來卻成了劉伯承的一個心病,直到臨終前,他仍然牢記著當年的承諾。
那么,小葉丹到底是何許人也?劉伯承為何念念不忘呢?

前有追兵,后有堵截
1934年,由于王明、博古等人的錯誤路線,紅軍第五次反“圍剿”失敗,為了保留革命力量,毛主席做出了兩萬五千里長征的偉大決議。
1935年紅軍北上來到了四川冕寧地區,當地是彝族聚居區,還在施行奴隸制,等級森嚴,各宗族間的爭斗也屢見不鮮。
加之蔣介石對此地實行“以夷制夷”的政策,矛盾尤其尖銳。
正因如此,紅軍到達后,毛主席立即要求停軍,隨后召開會議,商討突圍的路線問題。

毛主席熟讀史書,對石達開的經歷了如指掌。
他明白,當年石達開正是因為沒有處理好與彝族的關系,才導致了軍隊的最終潰敗。
但現實的狀況卻相當緊迫,由于蔣介石對當地的環境也十分了解,他明白,只要紅軍一旦涉及彝族人的地盤,會遭到一定的阻攔。
所以,蔣介石將主要的追兵都埋伏于大路上,等待著紅軍。
時間緊迫、形勢危急,可就在千鈞一發之際,毛主席非但沒有慌亂,而是不緊不慢地找到了當地的一位百歲老人,與他交流起彝族人的風土人情。

這位老人經歷了石達開以來的歷次叛亂,對彝漢之爭的歷史十分了解。
據他透露,彝族人之所以會有這樣的態度,主要有兩個原因。
一是一些商人明知道彝族人與世隔絕,還故意拿些質次價高的物品與他們交易。
二是軍閥混戰時期,劉文輝的部隊,殺害了大量族人。
得知情況后,毛主席點了地那頭,但紅軍是文明之師,對百姓更是關愛有加,應該能夠得到彝族人的信任。
于是,他派遣劉伯承和聶榮臻兩位大將,讓他們帶著先遣隊,率先與彝族人接觸一下,解除雙方的戒備。

工兵探路,慘遭劫掠
毛主席的選擇自有深意,劉伯承和聶榮臻雖不屬于彝族,但都是土生土長的四川人。
尤其是劉伯承,他生于四川開縣,從小接受當地的私塾教育,并且立下了“拯民于水火”的理想。
后來,他參軍入伍,在川軍中,他素來以軍紀嚴明、潔身自好著稱,被稱為為軍中“菩薩”。
直到1926年,蔣介石背叛大革命,劉伯承這才離開了四川。
可見,劉伯承生于斯、長于斯,在川軍中也頗有名望,讓他前去交涉,自然順理成章。

接到毛主席的任務后,劉伯承也相當重視,他立即成立了一個調查小隊,對彝族的情況進行了深入調研。
結果果然與毛主席的分析別無二致,彝族人的偏見根源來自于蔣介石的野蠻政策,商人的欺詐與軍閥的掠奪。
隨后,劉伯承便開始考慮,該如何消除偏見,向當地人證明紅軍的友好。
經過徹夜輾轉反側后,劉伯承決定,暫不派遣戰士前往,而是由工兵連先行開路。
于是,工兵連見山修路、遇水搭橋,為紅軍大部隊的到來打下基礎,然而,還沒等他們的工程結束,便與彝族人不期而遇。

原來,見紅軍在山中修路,彝族人已經有些緊張,他們利用對地形的熟悉,埋伏于草叢、樹林之中,每當找到機會,便向紅軍發難。
由于在出發前,劉伯承已經下令“彝族人并非匪徒,我們千萬不可開槍,無論如何都不能發生武力沖突”。
所以,工兵連即便吃了虧,也沒有舉槍回擊,只是向來襲的彝族人表明目的,請求他們讓紅軍通行。
不過,彝族人卻并沒有搭理,他們見紅軍不開槍,便奪去了他們身上的所有物資。
與此同時,這一消息也傳到了小葉丹的耳中,事件開始出現轉機。

歃血為盟,結成異姓兄弟
“葉丹”是彝族人首領的稱呼,小葉丹原名果基約達,在小葉丹治理的時期,彝族人的地盤擴充了上百平方公里,人口增加了好幾萬。
憑借著這些功績,他在本族人中威望頗高。
得知紅軍前來后,小葉丹先是萬分警惕,他安排族中的老弱婦孺進入深山之中躲避,留下了大量年輕精銳,準備與紅軍血戰,將他們徹底趕出大涼山。
然而,紅軍到來后的表現卻讓他措手不及,紅軍既不像國民黨在彝族聚居區大肆掠奪,也不像軍閥劉文輝一般濫用暴力。
不僅如此,為了不打擾當地百姓的生活,紅軍寧愿吃著自己帶的干糧,也不向彝族人索求。

種種情形,小葉丹都看在眼里,他覺察到,紅軍與其他人有些不同。
于是,他決定與紅軍進行接觸,5月中旬,彝族使者向紅軍的蕭華、馮文彬傳達消息,表示小葉丹愿意與他們見面。
蕭華等人喜出望外,連忙帶著禮物,來到了小葉丹的住處,只見小葉丹身材高大、面色沉穩、目光敏捷,在十余個彝族大漢中,一眼便能看出他的與眾不同。
見狀,蕭華開門見山,表明了來意:“紅軍路過此處,只是借道過路,絕不打擾當地百姓的生活,也絕不霸占彝族人的土地”。
小葉丹見蕭華態度誠懇,緩緩點了點頭,說道:“我想與你們的劉將軍直接對話,煩請你安排一下”。

一聽這話,蕭華明白,事情已經成了一半,他不敢怠慢,馬上與小葉丹告別,回到了軍營,將情況向劉伯承稟明。
劉伯承直呼“這是正打瞌睡就來個枕頭啊”,隨后便欣然前往,與小葉丹在彝海邊舉行會面。
一見面,小葉丹便像此前見到國民黨官員一樣,正要下跪磕頭,劉伯承連忙將他拉了起來:“我們共產黨不興這一套,無論軍人還是百姓,都是平等的”。
隨后,劉伯承又開誠布公地講述了紅軍的境況。
他表示,紅軍是尊重當地傳統、維護群眾利益的部隊,只是受到國民黨的追擊才被迫經過彝族領地,希望可以和彝族人民結下友誼,共同對抗國民黨反動派。

面對劉伯承的坦率,小葉丹大為感動,他當即表示,想要與劉伯承結為異姓兄弟。
按理說,共產黨人沒有結拜的傳統,然而,這次劉伯承卻罕見地破了例,他點了點頭,接受了小葉丹的要求。
緊接著,兩人便面對著廣闊的彝海,跪地結拜成為兄弟。
小葉丹找來了一只公雞,并在彝海中舀出兩碗水,隨后,他手起刀落,斬下了雞頸,將雞血滴入碗中,兩人大口喝掉彝海之水,從此成了無話不說的好兄弟。

加入紅軍,守護旗幟
彝海結盟后,紅軍與彝族人徹底放下了防備,為了表示友好,紅軍從本不富裕的軍餉中,拿出了不少糧食,分給當地百姓當作禮物。
而彝族人也投桃報李,邀請紅軍進入家中用餐、住宿,還利用對當地地形的了解,為紅軍偵察了國軍的動向。
5月23日,劉伯承代表紅軍向小葉丹告別,臨別之際,兩人雙手緊握,依依不舍。
劉伯承拿出一面寫著“中國夷民紅軍沽雞支隊”的隊旗,鄭重地交到了小葉丹的手上。
并且表示,組織上已經決定,將小葉丹納入革命隊伍,任命其為沽雞支隊支隊長。

對于紅軍的一番好意,小葉丹感動不已,他拿著那面旗幟,黝黑的臉龐上已有淚水流下。
隨后,他派出親信,將紅軍護送出境,歷經7天7夜,紅軍終于離開了百里彝族。
途中,由于受到小葉丹的號召,還有大量彝族青年加入了紅軍隊伍,部隊兵力也得到了良好的補充。
紅軍順利離開后,蔣介石怒不可遏,得知是小葉丹讓他們一路暢通,蔣介石立即派出重兵,將大涼山團團圍住。
并且表示,如果小葉丹不交出那面旗幟,國軍將蕩平大涼山彝族聚居區。

面對蔣介石的威逼利誘,小葉丹不為所動,他將旗幟交到妻子的手上,囑托道,“只有紅軍平等地對待我們,萬一我死了,你們一定要保護好這面紅旗,將來交給紅軍?!?/strong>
見威脅沒有起到作用,蔣介石只好撤兵,不過,他還是強行抓走了劉伯承留在涼山的政委。
為了解救他,小葉丹交出了1.2萬兩白銀和120頭羊,可謂是蕩盡家財。

小葉丹不幸犧牲,劉伯承說出遺愿
全面戰爭抗日爆發后,小葉丹一邊組織族人全力抗日,一邊提防國民黨的騷擾。
但好景不長的是,1942年,就在戰爭抗日如火如荼進行之際,蔣介石不顧形勢的緊張,派出了大隊人馬,對小葉丹實施偷襲。
小葉丹怎么也沒有想到,民族大義、國家興亡面前,蔣介石竟然為了一己私利,向國人發難,最終,他戰死沙場,光榮就義。
小葉丹的離去,對彝族人是一個巨大打擊,后來,蔣介石命人前去搜查劉伯承贈予的那面旗幟。
好在,小葉丹的妻子急中生智,將旗幟縫進了自己破舊的百褶裙里,這才逃過一劫。

沒想到的是,這一縫便是8年,期間,彝族人歷經國民黨的層層盤剝,生活每況愈下。
然而,就在最黑暗的時期,小葉丹的妻子始終堅守著丈夫的遺志,誓死要將旗幟交到共產黨的手上。
直到1950年,新中國建立后,西康地區得到解放,她才將旗幟交給了當地政府,如今,這面旗幟被珍藏在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
上世紀90年代,涼山彝族人民還在政府的幫助下修建了“彝海結盟紀念碑”。
后來,小葉丹的妻子便隱居山林,不問世事,劉伯承曾托人前去拜謁,但小葉丹的族人都拒絕了他的好意,堅持留在大涼山中。

不過,此事卻成了劉伯承的一個心病。
畢竟,當年歃血為盟之際,劉伯承與小葉丹約定,要互相扶持,如今兄弟已故,他的妻子兒女卻留在了山區,劉伯承的心里自然也不好受。
這一遺憾一直持續到他生命的最后一刻。
1986年10月7日,劉伯承因病在北京去世,臨終前,他說道,“你們……一定要找到小葉丹的后人”。
子女們都知道,這是父親畢生的心愿,他們眼含熱淚,鄭重地承諾道:“您放心吧”。
然而,近四十年已經過去,要想找到談何容易,直到1995年,在劉伯承逝世9年后,劉伯承的長子劉太行才在大涼山找到了小葉丹的后代。

結語
彝海結盟,一面旗幟,兩碗湖水,劉伯承和小葉丹之間的故事簡單而又感人,他們的通力合作,既是革命部隊對抗反動勢力的明證,又是中華民族團結一心、血脈相連的象征。
如今,幾十年一晃而過,小葉丹的后人已經從大學畢業,回到了大涼山,參與家鄉的建設,可以預見的是,祖輩的革命情誼、無私精神,必將在這一代薪火相傳、發揚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