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去商場買東西,遇到了一對母子,孩子大概3歲左右,想要買玩具店里的一把劍,但是媽媽不肯。哄了其實也蠻久的,肉眼可見的,寶媽臉上逐漸不耐煩起來。果然,寶媽擺爛了,不愿意再哄了,直接開吼:“起不起來,別逼我揍你!”說完,寶媽還踹了一下孩子的屁股。一下子,孩子就老實了,立馬從地上爬起來,也不敢再提玩具的事情,乖乖巧巧、戰戰兢兢地站在媽媽身后。看似,孩子是在對家人“施壓”,以獲得自己想要的東西。但其實,孩子的每一次哭鬧、發脾氣,都是在對父母求助。孩子不知道如何才能獲得自己想要的東西,所以發脾氣;孩子不知道自己為什么心情忽然這么不好,所以發脾氣;因為孩子信任父母,所以會卸下所有的偽裝,向父母坦露自己的壞情緒,這時候,孩子就是在對父母表達:我現在心里很不舒服,請幫幫我。不只是孩子,包括我們大人也有這種時候。因為內心煩悶、有火,然后便忍不住向家人發脾氣。如果這時候家人怒斥我們,我們是否也會覺得非常絕望?孩子也是,自己發脾氣,得不到幫助,只得到訓斥,那么孩子的內心也很絕望。如果家長對孩子百依百順,滿足孩子,孩子暫時是會不發脾氣了,但是,孩子下次會“如法炮制”,繼續用發脾氣這種方式,來讓自己獲得滿足。如果家長不允許孩子發脾氣,此時孩子攻擊不了外在,壞情緒紓解不出來,那么便開始攻擊自己。“順從”與“壓制”這兩條路都是走不通的,這時候,家長要想到第三條,并且還是正確的一條道路,那就是:引導孩子正面溝通。孩子不過是發個脾氣而已,他并沒有錯,錯的只是宣泄負面情緒的方式不對而已。兒童心理學家黛博拉·麥克納馬拉博士曾說過:發脾氣本身是無害的,有害的是阻止孩子發脾氣。對于孩子而言,宣泄情緒的最佳方式,其實就是哭、發泄,所以,允許孩子哭,允許孩子發泄,是首要的。比如,我們家孩子發脾氣的時候,我們會給他一個抱枕,孩子在上面揍上幾拳,也就沒那么氣了;再比如,鄰居家小姑娘不發脾氣,就是哭,每次奶奶數落小姑娘,只會讓小姑娘越哭越厲害。但是媽媽卻從不數落,都是先抱一抱小姑娘,哭一會兒,也就沒啥了。只有先將壞情緒發泄出去,孩子才能夠靜下心來,聽爸爸媽媽講的話。第二步:引導孩子正面溝通,清楚“發脾氣解決不了問題”有一次彩蛋對奶奶發脾氣,是因為奶奶沒有經過他的允許,就將他搭建的積木給拆了收了起來。奶奶不以為意,對彩蛋說:“不就是把你積木收起來了么,下次再搭唄!至于發脾氣么!”奶奶這么一說,彩蛋直接哭了,一邊哭一邊發脾氣。然后,彩蛋媽媽過來進行溝通。媽媽:“其實,你不是討厭奶奶,就是不喜歡奶奶沒經過你的允許,就隨便亂動你的成果,是么?”彩蛋說:“我應該讓奶奶下次沒有經過我的允許,不要亂動我的東西了!并且讓奶奶陪我把積木重新搭起來!”在這樣簡單的溝通中,彩蛋知道發脾氣沒辦法解決問題,只有溝通、表達自己的訴求,才會得到解決的辦法。發泄情緒、明白道理,然后下一步,就是“升華情緒”,讓孩子變得開心起來,不再沉浸在剛才那件事情的悲傷之中。就像上面說到的彩蛋對奶奶發脾氣,后來他明白發脾氣不能解決任何事情,然后,彩蛋媽便引導他自己去和奶奶溝通,去重新搭積木。對于彩蛋來說,重新搭積木,是一件快樂的事情,讓孩子又重新獲得快樂。孩子一直陷入反思中,其實孩子也是比較緊張的,這時候,家長讓孩子放松的最好方式,便是根據孩子的喜好,帶孩子看繪本、玩游戲等等,讓孩子從負面狀態中走出來。孩子發脾氣難哄?先別急著較勁,“3步溝通法”能快速穩定娃情緒。在教育孩子這件事情上,很多時候,我們都沒必要和孩子“較勁兒”。較勁兒就好比兩匹馬兩個方向拖貨物,一開始的時候,大馬總會贏過小馬,但是時間久了,小馬逐漸長大,終究會贏過大馬。而長大的小馬,除了“對著拉貨物”,已經想不到更合適的方法,去處理運送貨物這個問題。但如果,大馬按著小馬的腳步,去引導小馬,給小馬指引正確的方向,最終,大馬小馬都能夠順利運送貨物。不和孩子較勁兒,用正面溝通的方式教育孩子,孩子快樂,家長更輕松,未來親子問題、孩子青春期問題,也會更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