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中考化學76、78、79分(滿分才80)的學生,居然不知道元素化合價跟原子結構的關系。高中化學基礎課程學起來都吃力得很。這樣的學生往往把CO2不是讀作“二氧化碳”,而是簡單地讀作“C、O、2”。敢情這些學生果然是把化學這個科學學科當成“第二外語”來學啦! 于是乎,學的越多、包袱越重,到初中畢業時,包袱已經重得背不動啦! 在他們眼里,除了那對升高中“有用”的80分外,對于化學這個學科沒有形成任何感情。更談不上持續學習的學習力了。 進入高中后,為什么有的孩子“能力不足、態度來補”地天天苦學,卻遲遲不見上進,而有的孩子看似悠閑輕松,卻成績優異?上述差異不能簡單歸因于天資不同,主要是這兩類學生(包括他們的家長)對學習的認識、使用的學習策略等方面存在巨大差異。由于中考要求相對較低,內容范圍限制得很明確,加上某些因素摻雜于考試命題原則之中,導致初三教學難以著眼學科素養和能力培養,而以機械訓練為主,造成了對孩子的長遠學習能力發展不太有利的學習模式的形成與固化。現代社會,知識更新加快,單憑在學校里學到的知識應付一輩子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因此,在學校里的學習,不能僅僅著眼于獲得知識,獲得高分,更是為了提高自己的學習能力。“結構化、概括化、程序化的知識、技能和方法策略是學習能力的重要構成部分”。非概括化、結構化、程序化的知識則只能構成學習的負擔,對我們的學習有害無利。因此,學習過程中,應該努力地把學到的新的知識、技能和方法策略通過深入思考、消化,真正納入自己的知識結構。受一些錯誤觀念的影響,有的同學一味地靠比別人“早學”(依據是傳統的“笨鳥先飛”說)、多做練習題(“勤學苦練”)等,以取得平日考試的好成績,到真正考查能力的考試(如近年來的高考)中往往敗下陣來。首先必須牢固樹立以發展能力為目的學習觀,拋棄以單純積累大量知識為主的錯誤認識。依靠自己的努力,通過自己的思考去加工、消化所學知識,而不是過分依賴老師的講解,把所學到的知識點都“概括化、結構化、程序化”,使其成為學習能力的構成部分。其次要明確,學習是一種勞動,而且是并不輕松的、高強度的腦力勞動。不要覺得“只要是坐在教室里,就是上課了”、“只要聽懂了就是學會了”,要重視“知識的內化”。這個內化過程有時是需要付出意志努力的,它是一個進行積極腦力勞動的過程。必須在聽課的同時思考知識的來龍去脈,把它們跟你腦袋里面已有的東西掛起鉤來。再次,做練習題是運用知識、培養能力的途徑,需要獨立地思考,克服困難才能真正增強學習能力、形成可持續的解題能力。有的同學對此沒有正確認識,一碰到困難就問別人、就看答案,有的甚至滿足于僅僅對照答案看題(他們認為,這樣明白地比較快),根本就不去思考,依靠看得多,死記硬背一些題目的答案去對付平日的考試。有的學生意志力弱,做題時一遇到困難就問教師問同學,給人以“勤學好問”的印象,題目是做出來了,但不是自己思考的結果,能力根本就沒有形成。最后,要認識到,學習是一個科學過程(認知科學)??茖W有其固有的規律,不宜蠻干,蠻干只能導致效率低下。古訓“文武之道,一張一馳”、“磨刀不誤砍柴工”等提醒人們要講究學習效率;而“笨鳥先飛早入林”、“勤能補拙”則告誡人們學習要下苦功。如,有的同學連課間10分鐘都不舍得外出活動,用來寫作業;有的同學為了“爭取時間多學習”,不吃早餐就去學校,利用課間的一點點加餐支撐一個上午近5小時高強度的腦力勞動,不僅無益于學習,而且對智力發育非常有害。記憶是一切學習的基礎,記憶規律早在100年前就已被心理學研究揭示出來了。艾賓浩斯曲線和里德曲線揭示了遺忘的“先快后慢”規律、“理解記憶優于機械記憶”等基本規律;記憶的“前攝抑制”、“倒攝抑制”規律告訴我們要抓住一個時間段的“兩頭”進行識記……,等等。知識點間的聯系等規律性的知識則必須動腦思考才可能掌握;而像外語單詞、化學符號等具有動作技能型特征的知識,則必須通過動手訓練才能熟練掌握等。所以必須了解各類知識的學習規律,并遵循這些規律去學習。對于中學生來說,掌握學習的規律和竅門,有三條途徑:一是通過閱讀等了解一些科學用腦和學習科學方面的基本知識;二是了解那些被公認較聰明的同學的學習規律,思考其道理,加以效仿;三是對自己的學習過程多加反思,不斷強化科學的方面,矯正不科學的學習行為。遺憾的是,每一屆新生中,都有不少頑固地堅持過去做法的學生。他們似乎認準了死記硬背、套公式、多做卷子、一遇到困難就向別人伸手求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