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生若想活得通透,先從斂藏自己開始。 藏巧于拙 《道德經》言:“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strong> 世間最奇妙的便在于此,最筆直的東西看似彎曲,最靈巧的人仿佛笨拙,最卓越的辯才反而木訥。 因而真正的聰明是不能輕易示人,真正的智慧是大智若愚。 電視劇《塵埃落定》中的二少爺就是這樣的人。 麥琪土司有兩個兒子。大兒子聰明,是公認的土司繼承人;二兒子是眾所周知的傻子。 聰明的大兒子爭強好勝,英年早逝;公認的“傻子”二少爺,卻成了最后的贏家。 二少年爺出生一個月都不會笑,十三歲時才記事,沒有人把他當成一個正常人來看待。 他挨了大少爺一個耳光,非常痛苦。卻到處求人打他,人們都覺得他傻得不可救藥。 殊不知,這正是他的生存之道。 因為他“傻”,哥哥沒有把他當做繼位的競爭者去防備,而與他和睦相處。 因為他“傻”,仆人們毫無保留地信任他、幫助他,忠誠無二。 直到離開麥其官寨,他的才華和野心才逐漸展露,終于做回了自己。 他一改往日的“傻”勁,開倉濟民,深受百姓愛戴; 他開辟前所未有的邊境貿易市場,把御敵的堡壘變為市場,以和平的方式解決了土司間的矛盾,讓眾土司心悅誠服。 土司王朝覆滅,二少年開始了新的生活。 蘇東坡說:“大勇若怯,大智若愚?!?/span> 天生愚鈍的“傻”少爺,之所以能走到最后,是因為他甘于放低姿態,重情重義,且目光長遠、先知先覺。 生活中,有些人往往和土司大兒子一樣,自以為是,喜歡展示自己的聰明,卻往往“聰明反被聰明誤”。 有的人,平日里看似愚笨,不顯山不露水,卻是在用心看世界,洞察世事,這種愚笨反倒是大聰明。 懂得將“巧”藏在“拙”下的人是真正的聰明人。 藏鋒斂銳 吳承恩說:“樹大招風風撼樹,人為高名命喪人?!?/strong> 權高位重,名氣大,容易招人嫉妒或猜忌而招禍患。 “戰國四大名將”,白起、廉頗和李牧,都是因遭人妒忌,被人陷害而亡。唯有王翦韜光養晦,得以善終。 公元前226年,秦始皇召集群臣商議滅楚大計。 王翦認為:攻打楚國,非六十萬大軍不可。李信則信心十足,認為“不過二十萬人”便可。 秦王認為王翦老不堪用,便派李信和蒙恬率兵二十萬,向南攻打楚國。 王翦稱病辭朝,回歸故里。 結果,楚軍突襲,秦軍大敗而歸。秦始皇不得不請求王翦再次出山,率60萬大軍伐楚。 可秦國開朝以來,從未給過誰這么大的兵權。王翦有些戰戰兢兢,嬴政也有些寢食難安,假如王翦擁兵自重,則秦國危矣。 王剪臨出發時,就向秦王討要賞賜,良田美宅,金銀美女等。 出發到了函谷關,王翦又連續五次派使者回朝廷請求賜予良田等。嬴政也都一一答應了下來,而且王翦越要,嬴政越高興。 就連王翦的部下都擔心這樣做會不會太過分,王翦卻說:“秦王生性多疑,如今六十萬大軍在我手中,只有不斷地向秦王要賞賜,才能讓秦王放心,我不會擁兵自重?!?/span> 秦始皇統一天下,王翦的功勞很大,名揚后世。他卻急流勇退,再次回歸故里。 王翦就是以這樣的方式,減少了秦王對他的戒心,得以善終,成為秦朝歷史上唯一一個全身而退的臣子。 才高不自詡,位高不自傲。 人越在高處,越在明處,行事越要謹慎低調,收斂鋒芒。否則,就會成為眾矢之的,招來禍端。 《周易》有言:“謙謙君子,卑以自牧也?!?/span> 做人,虛懷若谷、謙卑自守,往往能夠贏得信任、得以保全。 遇事,不張揚、不炫耀,低調內斂,往往進退有度、事事順遂。 藏器待時 古人言:“君子藏器于身,待時而動?!?/strong> 君子,身處困境,要善于審時度勢、等待時機,出其不意。 公元前284年,樂毅率領六國聯軍大舉討伐齊國,一路勢如破竹,所向披靡。 燕軍長驅直入,短短半年時間,就攻破齊國七十多座城池,只有莒城和即墨兩城未被攻下。 莒城固若金湯,燕軍攻打數年不克。迫不得已,燕將帶兵東行,圍攻即墨。 即墨守將戰死,百姓擁立田單為將軍,堅守即墨,抗擊燕軍。 田單與軍士同甘共苦,在樂毅強勢進攻之下,堅守了兩年,并伺機尋找反攻的機會。 兩年后,終于等到機會。燕昭王去世,太子即位,就是燕惠王。 他曾與樂毅有過過結,聽信讒言,派大將騎劫到齊國代替了樂毅。 田單設計讓燕國人把齊國俘虜鼻子都削去,把城外齊國人的墳也刨了。齊國人同仇敵愾,咬牙切齒,要與燕軍決一死戰。 齊軍又假意投降,在燕軍放松之際,夜間給一千多頭牛,牛角捆上尖刀,牛尾系上浸透了油的葦束,以火點燃,猛沖燕軍。 與此同時,田單~挑選五千勇士隨后沖殺,大敗燕軍,殺死劫騎。 田單乘勝追擊,發起反攻,民眾群起響應。幾個月功夫,連克七十多座城池,收復失地,齊國終于從幾乎亡國的境地中恢復過來。 田單在國破城危的險境之下,臨危不懼,長期堅守孤城。 他積極創造條件,伺機而動,取得勝利,做到了“靜如處子,動如脫兔?!?/span> 《黃帝內經》有言:“靜則神藏,躁則滅亡?!?/span> 一個人,處在動蕩的環境中,心態穩定,就能找準時機,化險為夷。 反之,心浮氣躁,意氣沖動,容易犯錯誤。 靜則生慧。 人要學會在動與靜之間自由切換,保持生命的相對平衡。 寫在最后 《菜根譚》說:“君子要聰明不露,才華不逞,才有肩鴻任鉅的力量?!?/strong> 一個有才有德的君子,要善于掩藏自己的智慧,不顯露過人的本領,如此才能肩負起重任。 處巧若拙,大智若愚;處明若晦,藏鋒斂銳;處動若靜,待時而動。 斂藏自己,既是保全之道,亦能沖云破霧。 人生之路道阻且長,唯有藏而不露,蓄而待發,才能篤行致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