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段時間,我開啟了瘋狂招聘模式,2個月的時間,瀏覽過的簡歷不下千份,其中不乏一些“特殊的”簡歷。 其中一份簡歷,令我印象深刻。 求職者年逾五十,與我的父母年齡相仿,我真的很想幫助她,卻發現什么也做不了。 在我短暫的6年職業生涯中,我收到過很多中年求職者的簡歷,有的人擁有光鮮的學歷,有的人曾是外企高管,有的人擁有世界500強的行業背書…… 然而,他們的面試過程大多不順,究其本質:年齡超標。 在與用人部門溝通人才畫像的過程中,85%的崗位都會傾向35歲以下的求職者,放寬一點可以達到40歲。 當然,學歷是加分項,大廠背書是加分項,穩定性是加分項,然而,年齡卻是決定項。 根據這樣的人才畫像,我不得不在篩選簡歷時有意PASS掉一些年齡超標,但很優秀的候選人,然而,我沒有一點辦法。 臨近30歲的我也常常陷入年齡焦慮,看到別人的未來,難免不擔憂自己。當代職場,對于年齡的歧視已經成為了求職面試的勁敵之一。 如果你年逾三十五,老板會認為你思維固化;如果你年逾四十,就認為你無法承擔工作壓力。 人到中年,是職場量變引發質變的黃金時期,現實卻是,中年人的簡歷,狗都嫌棄。 01. 有人說:人到中年,失業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失去的是你最后一份工作。 我們的職場安全感,因何而來? 這兩年我發現,身邊許多小伙伴都陷入了職業倦怠和職業迷茫,包括我自己在內,很長一段時間內無法自渡。 因為,我們在尋求職業安全感的時候,都是向外求。 比如,我的候選人在談論自己的職業規劃時,總會提到朝陽行業或者上市公司,找到一份穩定的工作,這樣自己的職業規劃就是完美的,自己的職業發展就是安全的。 但是,事實真的如此嗎? 房地產、K12教培行業、互聯網這樣的朝陽行業可以在一夕之間陷入低谷;上市公司也會破產裁員;財務、人事等看似穩定的崗位,也會被數字化和機械化取代;更不用提經濟發展和環境變革了。 一夜之間,好像我們身處任何行業和企業,都無法保證自己的在35歲之后順風順水。 打工人悲憤地籌謀自己的未來,無法等待老板給自己開辟一個新的職業賽道;創業者愁眉苦臉謀劃著企業利潤從何而來,而無法依賴投資者給自己拿錢續命。 這時候,我們才幡然醒悟,原來安全感來源于每個人自己謀劃的未來。 然而,在過去,我們大部分普通人從未意識到這一點。以至于我們鮮少自我規劃:我們努力考取大學,是因為父母老師告訴我們這是對的;我們畢業后努力進體制內,考編制,是因為這是師兄師姐說的金飯碗;又或者我們努力進入上市公司或者國有企業,被領導推著一步步往前走,努力完成工作任務本身……這些,我們從未發自內心自己選擇過。 我們從未想過自己有哪些優點,又有哪些缺點,在哪里可以發揮我們最大的價值;我們從未想過,有朝一日行業衰退,我們可以去做什么?我們更不知道,目前崗位的天花板究竟在哪里…… 直到有一天,我們與它不期而遇,然后憤恨地稱之為“中年危機”。 當我們拿著自己大廠背書的簡歷,與年輕人競爭時,才發現現實是如此殘酷?!叭松鸁o窮已”,自己不過是被行業淘汰的“前浪”而已。 可是,并非所有的35歲職場人都會面臨這樣的境遇,有人創業成功,事業風生水起;有人位至高管,統領項目征戰江湖;有人發揚自己的興趣愛好,擁有了內心的平靜與淡然…… 你有沒有捫心自問,為何被“中年危機”所困擾的,偏是自己呢? 02. 人的一生,除了自渡,無人能助。 所以說,上述問題并不難解決,只是因為,過去經濟大好,機會遍地是,我們只要稍加努力就能取得成績,因為你本來就在一架高速行駛的列車之上,你的行動方向、選擇、速度又有什么重要性呢? 而如今,經濟環境一般,就好像一架需要你實時把控的自行車,需要你把握好方向和力度,只不過我們或許還沒學會騎自行車的技能。 努力成長為“超級個體”,給自己做好戰略規劃,是每一個步入職場的年輕人都應該掌握的技能。 01.掌握高位視角。 比如用行業的眼光看企業,用企業的視角看職位,用老板的思維看工作。 拿我自己舉例,我目前是公司的招聘主管,從職位的視角來說就是明年做經理,然后做總監,是我的理想追求。 當你用企業的眼光來看,目前公司的規模多大,需要多少HR承接招聘工作,有沒有經理的空缺?如果沒有空缺,那我跳槽去更大的平臺,這段主管的經歷能否被認可? 用職業的視角來看,HR崗位包含管理型、業務型、專家型等等,如果我要做專家,就要瘋狂汲取崗位技能;如果我要做業務合作伙伴,就要努力學習營運的底層邏輯,選擇目前這家公司無疑是非常正確的。 再來用行業的思維看,哪些行業對HR崗位的要求更細致,HR擁有更廣闊的發展空間,能夠拿到高額的薪酬回報。 很多時候,我們工作多年,卻連自己崗位的底層邏輯都不清楚,更不了解外界的信息,活在自己精心打造的牢籠里,坐井觀天一般仰望這個世界。 02.了解市場發展規律,然后順應規律。 這個世界上本沒有救世主,能夠做到順應規律,利用規律,也就掌握了“天道”。 “選擇大于努力”這句話每個人都耳熟能詳,但是,很多人在選擇上花費的時間和思考是遠遠不夠的。 “要不要離職”“要不要投遞簡歷看看”這不是選擇,這是糾結! 真正的選擇都是帶有戰略性的,帶有深刻的認知和信息分析。 行業衰退,職業淘汰,我們的世界日新月異。所以,我們總以“職業”為單位規劃未來顆粒度就太粗糙了,應該以“技能”為單位梳理自己的未來才顯精致哦。這樣一套組合拳下來,職業,就成為了由若干技能組合而成的集合體。 拿我自己舉例,我做過HR,干過客服,做過電商運營,當過港代微商,搞過自媒體,做過自由職業者,一樁樁、一件件都是完全不同的營生,但是,我的職業無外乎這些技能的集合體。 因為做過HR,我的共情能力更強,更善于推銷自己店鋪的產品;做過客服,處理過客訴,我的服務意識很強,反哺了我的職場溝通能力;再比如我的演講能力,做HR搞培訓用得上,做自媒體搞視頻也用得上…… 深入自我分析之后,我開始不再焦慮,因為我知道,這個世界上只要我想做的事,就一定能做出個結果出來,不論成功還是失敗。 中年人可以接受現實,但絕不屈從于現實; 中年人可以忍痛認慫,但絕不能認輸。 讓我們放平心態,敢于擁抱變化,將自己打造為超級個體,熬過艱難時光,才有柳暗花明??! 以上,共勉! ——END—— 微語職場,企業二級人力資源管理師。 助力職業晉升和職業發展,用冷靜、專業的視角帶給你不一樣的認知!歡迎關注交流。 文章原創確權,盜用必究!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