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果然很有料》-31 『接上一篇:連皇帝都敢罵!明朝言官是一種怎樣的存在? 』 【誰來當丞相】 1368年,這一年的氣候有些反常,老天爺給的降水量缺斤少兩,時不時要請出太史令劉基祈雨。朱元璋有點郁悶,他要求諸臣發表意見,是不是自己哪里又做錯了。 劉基挺身而出上奏:士卒亡故者,他們的妻子全部遷往他營居住,共有數萬人,致使陰氣郁結。工匠死后,腐尸骨骸暴露在外,將投降的吳軍將吏都編入軍戶,便足以協調陰陽之氣。 這個說法無懈可擊,朱元璋照辦,劉基再次祈雨。 可這次,老天爺并不配合劉基,十天以后還是艷陽高照,一滴雨也沒下。 劉基失手了,現代天氣預報都未必準確,古代的占星術又哪能百分百預報天氣呢。 這個失誤逃不過政敵的眼睛,李善長立即發動手下攻擊劉基,由于平時執法嚴峻,被他得罪的人也紛紛群起攻之。 面對朱元璋的怒氣,沒有下雨,劉基百口莫辯,恰好他的妻子去世,劉基干脆辭官回鄉,為亡妻置辦后事。 朱元璋這時正沉醉于宏偉的中都計劃,劉基是朝中主要反對者,他沒有挽留。臨行前,劉基又跟朱元璋嘮叨了兩件事:一是依舊堅決反對遷都鳳陽;二是提醒朱元璋,王保保是勁敵,不可輕視。 這是提醒,也是預言,以后發生的事,如實證實了劉基的判斷。 劉基的御史中丞之路,時間不長就結束了,一如他擔任高安縣丞一樣。他無黨無派,決然一身,以個人之力同一個權勢龐大的黨群抗衡,這是他必定失敗的原因。 但他真的失敗了嗎,時間會給出答案。 趕跑了劉基,李善長還沒來得及享受勝利的喜悅,他整個人就開始不好了。 李善長生病了,這一年他56歲,年齡已經不小了。 老李病體難愈,無法正常辦公,只得辭官回去養病。朱元璋很慷慨,除了賜給他大量土地、佃戶,為了防止他一病不起,連幫他守墳的人家都安排好了,一共有一百五十家之多。 調養了一年多,老李病體痊愈,不過這時丞相的位置已另有他屬,這個人叫楊憲。 楊憲有能力,也很橫,他是特務出身,檢校組織的領導人,這個組織后來發展成了大名鼎鼎的錦衣衛。 檢校組織直接對皇帝負責,朱元璋連輔佐(實為監視)外甥李文忠這種事,也派楊憲去干,可見他在朱元璋的信任名單上排名靠前。 楊憲情報工作經驗豐富,能力也不弱,更是屬意的親信,在中書省這樣的重要部門安排一個這樣的人,朱元璋覺得靠譜。 任用官員之前,朱元璋忘了做一下盡職調查,否則他會發現,任用楊憲到中書省,是個天大的錯誤。 劉基只有公心,他和李善長沒有私仇,楊憲可是和老李有私仇的。 這注定了楊憲的悲劇。 需要說明,李善長并不是個傳統意義上壞得掉渣的反派,好與壞從來都是相對的。李善長若是干盡壞事,做不到文官之首。相反,數十年來李善長算得上低調做人,小心做事,功勞苦勞一肩挑,才有了現在的地位。也正因為功勞太過龐大,讓老李在建國后小小地膨脹了一下,史書上記錄他膨脹的事只有兩件,其中之一是李彬那件事,另一件,就和楊憲有關。 準確地說,是和楊憲的弟弟楊希圣有關。 楊希圣,小小參議一枚,某日,與同事李飲冰稍稍冒犯了李善長的權威一下下,李善長立即奏明朱元璋,將兩人罷黜。 沒有記載李飲冰和楊希圣是如何冒犯李善長的,也就無法判斷老李的手段是否過于激烈。反正楊憲覺得很過分,兩人的梁子就這么結下了。 楊憲是搞情報出身的,有個職業習慣就是嘴碎,把打小報告這個職業習慣帶到了新的工作崗位。 可是,你現在是中書省丞相了,不是特務頭子了。打李文忠小報告,是朱元璋授意的,打李善長小報告,是你出于私心自說自話。 而且不是一次兩次,逮到機會,楊憲就要叨叨一番老李的不是。時間一長,朱元璋覺得楊憲不那么可愛了,他看楊憲的眼神,開始變得像看一只蒼蠅。 楊憲沒有掂掂自己的分量,他和李善長是一個級別的嗎?看看老李病假的待遇,放眼朝中,可有第二人能享受。 如果光是這樣,楊憲還不至于落得最后的結局,更嚴重的問題在于,楊憲是個喜歡搞事的人。 李善長病假后,關于任用誰當丞相,朱元璋征求過劉基的意見,他問了四個名字,第一個就是楊憲。 楊憲是劉基好友,他當丞相自然對劉基有利,可劉基是這么回答的:楊憲具備當丞相的才能,卻沒有做丞相的氣量,不宜為相。 一語中的,搞情報不需要多大氣量,當丞相完全不同,宰相肚里得能撐船。當特務,主要是搞人,楊憲當了丞相,主要還是搞人。 搞情報得有網絡,搞人也一樣。楊憲把在檢校那一套照搬到中書省,罷免舊吏,任用親信,開始培養自己的派系。 右丞相汪廣洋對此不置可否,楊憲發動手下找到了他的弱點,“奉母不如禮,以為不孝”,對他進行彈劾。汪廣洋沒有李善長那個級別,也不是淮西人,很快被處理。先是被放逐回鄉,楊憲覺得這還不夠安全,他要讓汪廣洋徹底告別仕途,不依不饒繼續奏劾。他的目的達到了,汪廣洋又被徙海南,在那時這幾乎等于宣判無期徒刑。 扳倒汪廣洋,楊憲覺得自己的力量膨脹了,他決定公開跟李善長掰一掰手腕。如果勝利,他既能報仇,還有望建立起自己的派系,一步步取代淮西勛貴的位置。 之前對李善長的攻勢沒有效果,楊憲覺得是自己一個人人單力孤。這次,他打算發動團隊的力量進行攻擊。 楊憲聯合了幾個官員,輪番發起對李善長的彈劾,試圖用車輪戰術改變朱元璋的想法,將李善長拉下馬。 想法很美好,操作很失敗,問題出在他找的人上。 這幾位官員的名字是:凌說、高見賢、夏煜、劉炳。他們有個共同的身份,都是現任或曾是檢校官員。 這一切,逃不過一雙眼睛,李善長的眼睛。 雖然遠在家鄉養病,李善長對京師的風吹草動依然了如指掌,楊憲要對付他,他不是不知道,也不是不反擊,而是在等一個合適的時機。 要么不出手,要出手就做個徹底了斷。 收集到證據后,李善長出手了,他只用八個字就擊倒了楊憲:排陷大臣,放肆為奸。 這就足夠了。 李善長說錯了嗎,一個字也沒有。楊憲確實干了,朱元璋下令將參與其中的劉炳下獄審問,劉炳很快就尿了褲子,“盡吐其實”,楊憲被一并逮捕。 洪武三年七月,楊憲和劉炳被處死。不久,凌說、高見賢、夏煜也先后被殺。 也有說法,楊憲是浙東地主集團的成員,是劉基布下的棋子。 正如之前所說,從來沒有什么浙東地主集團,從來沒有。 楊憲是山西太原人,至正十六年(1356年)才投奔朱元璋。劉炳是江西鄱陽人,其他幾人也都不是浙江人。楊憲確實和劉基關系較好,但也僅此而已,與浙東扯不上任何關系,硬要說他們是集團,我覺得是對劉基的侮辱。 自始至終,劉基都是一個人在戰斗,他并不為什么集團的利益,只是心懷天下而已。 “君子群而不黨,小人黨而不群”——劉基稱得上是真正的君子。 說他結黨,不是侮辱他么。 楊憲太菜了,實在不是李善長的對手,換下一位。 朱元璋向劉基征求丞相人選的第二個名字,就是汪廣洋。 關于這個人,劉基回答:他的氣量比楊憲更狹窄。 汪廣洋被楊憲搞得生不如死,相當于判了無期徒刑,等著老死在海南了。但這一切有個前提,就是楊憲自己不能倒。 楊憲一倒,汪廣洋立馬活了。 楊憲是奸人,那他構陷的就是好人。朱元璋召回汪廣洋,除了丟給他一個忠勤伯的爵位壓驚,還將他提拔為右丞相,接替楊憲的位子。 老朱對汪廣洋滿心期待,希望他能整肅朝綱,撥亂反正。汪廣洋的回報讓他懷疑自己是不是眼瞎。 汪丞相上任后,一改之前的才子賢臣形象。每天上班一張報紙一壺茶,整天扯淡摸魚,一副退休老干部的樣子。下了班立馬生龍活虎,飲酒作樂,瀟灑快活。 朱元璋還以為汪廣洋是諸葛亮、張良式的人物(吾之子房也),汪廣洋生生把自己整成了徐庶。 那右丞相的工作怎么辦呢,汪廣洋還有個搭檔,右丞胡惟庸。 胡惟庸能力強,工作就丟給他好了。胡惟庸同意的,我沒意見;胡惟庸的決定,我不反對。誰說劉基料事如神來著,這次他對汪廣洋的預測似乎出錯了,這樣來看,汪廣洋的氣量不是一般地大。 氣量歸氣量,官場之上,這叫行政不作為,屬于失職行為。朱元璋幾次求汪廣洋:你好好上會班吧,成不成?汪丞相依然我行我素,老朱不得已,一紙詔書將他撤職,再次外貶到廣東擔任參政,期待他能浪子回頭。 汪廣洋接到調令,不怒反喜,離開京城時,他意味深長地回頭一瞥,長出了一口氣。 ——終于離開了中書省那個鬼地方。 汪廣洋根本不是個頹廢的人,他既是著名才子,又能參與軍務。先后在江西、陜西主政一方,干得有聲有色,才會深得朱元璋賞識。 這樣的人,怎么可能整天花天酒地,不問正事。 除非,他是故意這么干的。 汪廣洋不傻,他清楚地看到了中書省右丞那張寶座誰才能坐得穩。不是劉基,不是楊憲,更不是他汪廣洋。 不管你有黨無黨,除了淮西的人,誰坐上去都得死。 劉基、楊憲的經歷讓他看到了淮西勛貴的強大力量,汪廣洋何德何能,能與他們抗衡,如果還想多活幾年,就早點把位置讓出來。 劉基選擇單干,楊憲選擇結黨,汪廣洋選擇主動邊緣化,讓出權力。 右丞胡惟庸,既是政壇實力派,又是淮西骨干。 終于輪到他上位了。 朱元璋咨詢劉伯溫的第三個名字,正是胡惟庸。 劉基打了個比方:胡惟庸就像頭小牛犢,用來耕地,非折轅破犁不可。 這次,他的預測是否正確呢? 汪廣洋被貶后,朱元璋也很郁悶,右丞相職位一度空缺了半年之久??苫钸€是得有人干,這段時間中書省的實際老大就是胡惟庸。 洪武六年(1373年)七月,由李善長力薦,胡惟庸正式出任右丞相。 洪武朝第四位宰相,也是中國歷史上最后一位真正的宰相:胡惟庸,正式登場。 胡惟庸并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勛貴,他在龍鳳元年(1355年)在和州投奔朱元璋,一路走來,履歷也還夠看,算得上是個有能力的文官。 但也僅此而已,隨著朱元璋勢力越來越大,胡惟庸也不過是他手下眾多文臣之一,沒什么特別亮眼的功績。要說功勞,他比不過劉基、宋濂、楊憲這些人。 不過胡惟庸有個出娘胎自帶的優勢,是劉基等永遠無法超越的:他是濠州定遠人。 妥妥的淮西籍,李善長的同鄉。籍貫這個東西沒法自己選,靠著這層關系,胡惟庸升遷多有便利,洪武三年(1370年),他進入了中書省任參知政事,成為宰執一員。 之后老李病退,右相的位子空了出來,胡惟庸沒成為朱元璋的第一人選,他卻并不著急。因為他明白,只要有李善長在,這個位子遲早是自己的。 李善長只是病假,不是退休。病好后,他被派去鳳陽監工修建中都。老李人在鳳陽,仍然要時刻惦記著京師,樹大招風,想搞他的人不在少數。 李善長這棵大樹不能倒,多少淮西故舊指著他的蔭庇過活,數十年坐鎮后方既搞人事又搞后勤,這中間的關系盤根錯節,捋都捋不清。 你看,老李只是病假,楊憲就敢跳出來落井下石,威脅淮西集團的地位。他要是倒了,那些與他關系密切的官員,誰能保證順藤摸到的下一個瓜不是自己。 胡惟庸需要走上仕途巔峰;李善長需要朝中有人替他掌控大局。背后共同的目的是保證淮西老鄉們的利益,最穩妥的辦法,只有把丞相換成自己的人。 人選,非胡惟庸莫屬。此時,胡惟庸和李善長的關系已更近一步,兩人成了姻親。 李善長略施手段,就讓楊憲人頭落地,嚇得汪廣洋自求放逐,朱元璋就算不想用胡惟庸,也很難找到其他人選了。 況且,胡惟庸既會來事,還很有能力——“晨朝舉止便辟,即上所聞,能強記專對,少所遺”。汪廣洋罷相半年多,胡惟庸以右丞(不是丞相)身份獨挑重任,讓朱元璋忘記了中書省還有丞相這個職位的存在。李善長不失時機建議:胡惟庸表現不錯,是不是可以考慮把他扶正?他會因此更感激,更努力工作的。 誰能拒絕這樣合理的建議呢。這年七月,任命下來了,胡惟庸升任右丞相,最高的左丞相一職依然空缺,他已實際成為中書省第一人。 好了,該說說中書省丞相這個工作了,在洪武一朝,種種血雨腥風都因它而起,這個職位也即將在歷史上消失。 =未完待續= ,歡迎斧正,在頁面底部#明朝果然很有料 中能查看已發布章節。
|
|